地点
人物库
僧道恒后秦 346 — 4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6—417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僧人
蓝田人
家贫,少失二亲,事继母以孝闻。
后出家。
学赅内外,才思清敏。
鸠摩罗什游学,并助译经,有盛名。
后秦姚兴爱其才,逼返俗入仕。
于是潜入深山。
有《百行箴》等。
全晋文
道恒蓝田人
师事鸠摩罗什,与同学道标齐名。
秦主姚兴敕二人还俗,固辞,遁迹琅邪山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蓝田人
史失其氏。
年九岁。
处士张忠见之谓人曰。
此儿有好相。
仕必为王者辅
出家必光显佛乘。
吾恨老不及见也。
幼孤。
事后母以孝闻。
家贫。
鬻图书以自给。
年二十。
后母亡。
服终为沙门
罗什入关。
往依之。
什爱其高才。
道标齐名。
姚兴二人神俊。
有经纶术业。
乃下诏。
尚书令姚显
敦逼罢道。
二士于是上书陈情。
其略曰。
汉光武成严陵之节。
魏文帝管宁之高。
阶下天纵之圣。
议论每远辈尧舜
今乃冠巾两道人。
反在光武魏文下乎。
又书与罗什僧䂮
使劝谕之。
必欲其反初服。
皆奏章。
敷叙其事。
略曰。
唯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
业已毁除毛发。
服不正之服。
今使复簪绅立朝。
非通其志也。
大秦龙兴
异才辈出。
等。
未为超卓。
于是一众恳乞。
乃得寝免。
叹曰。
名真道之累也。
乃逃去。
遂没于琅琊山中。
晋义熙十三年
寿七十三。
著释叙论百行箴。
亦有文。
蓝田人
年八九岁。
与群小儿。
聚沙为佛塔。
隐士张忠见之曰。
此儿有日龙二理。
仕官则位至公辅。
为道则振隆大法。
恨吾老矣。
不得见之。
少而偏孤。
事后母以孝闻。
家道清贫。
固穷守慎。
手学书读卖。
以供养母。
终服。
与同学道标
俱有名誉。
及什公入境。
并参详译。
姚兴甚相赏遇。
谓有经国之才。
有敕。
法服。
诏曰。
卿等体闲乐道。
服膺法门。
皦然之橾。
诚在可嘉。
但朕君临四海。
治急须才。
方欲招肥遁于山林。
抚陆涚于屠肆。
况卿等周旋谙旧。
朕所言尽。
各抱干时之能。
而潜独善之地。
此岂朕求贤之至情。
卿等笃化之深趣。
昔人云。
国有骥而不乘。
方遑遑而更索。
此之谓也(云云)。
释道恒
蓝田人
年九岁戏于路。
隐士张忠见而嗟曰。
此小儿有出人之相。
在俗必有辅政之功。
处道必能光显佛法。
恨吾老矣。
不得见之。
少失二亲。
事后母以孝闻。
家贫无蓄。
常手自画缋以供瞻奉。
而笃好经典学兼宵夜。
至年二十后母又亡。
行丧尽礼服毕出家。
游刃佛理多所兼通。
学该内外才思清敏。
罗什入关即往修造。
什大嘉之。
及译出众经并助详定。
有同学道标
亦雅有才力。
当时擅名。
相次。
秦主姚兴二人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
乃敕伪尚书令姚显
令敦逼罢道助振王业。
又下书等曰。
卿等皎然之操。
实在可嘉。
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
今敕尚书令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
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
等答曰。
奉去月二十日诏。
令夺等法服。
承命悲怀五情失守。
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
缁服之下誓毕身命。
并习佛法不闲世事。
徒废非常之业。
终无殊异之功。
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
魏文管宁之操。
抑至尊之高心。
遂匹夫之微志。
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
愿鉴元元之情。
垂旷通物之理也。
又致书于什䂮二法师曰。
别已数旬每有倾想。
渐暖比休泰耳。
小虏远举更无处分。
正有愦然耳。
顷万事之慇须才以理之。
近诏二人令释罗汉之服寻大士之踪。
然道无不在。
愿法师等勖以喻之。
什䂮等答曰。
盖闻太上以道养民。
而物自是其复有德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
悟任物之多因。
故尧放许由箕山
文轼干木于魏国
高祖四皓终南
叔度辞蒲轮于汉岳。
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
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
少习玄化伏膺佛道。
至于敷折妙典研究幽微。
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
陛下施既往之恩。
纵其微志也。
后频复下书。
阖境救之殆而得勉。
乃叹曰。
古人有言。
益我货者损我神。
生我名者杀我身。
于是窜影岩壑毕命幽薮。
蔬食味禅缅迹人外。
晋义熙十三年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二。
著释驳论及百行箴。
作舍利弗毗昙序并吊王乔文。
并行于世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了元北宋 1032 — 10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僧。
饶州浮梁人
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
云门偃公五世法裔。
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
神宗元丰中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
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
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
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
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
苏轼久与之游。
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元嗣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又以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曰。
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东坡得释还吴中
丹阳
以书抵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聪公
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状奚若。
曰。
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终何所。
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以裙赠之。
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滁州日。
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金山
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山简
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写照。
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
骨面而秀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欲继嗣。
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甘露
宣后卖
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不恤。
尝游京师
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幼卿唐 ? — 7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陇西人字长夫
代宗大历间右庶子滁州刺史
滁人饥者食之,流者还之,至于无讼。
优游琅琊山下,凿石引泉,构亭台,咏歌其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 字长夫排行十六,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
曾受知于萧颖士
代宗大历六年(771)右庶子滁州刺史
曾开凿琅琊溪。
有别业在常州义兴
约于大历九年(774)卒于滁州独孤及有文祭之。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七。
全唐诗》存诗5首。
安徽琅邪摩崖石刻李幼卿《题琅琊山道标道揖二上人东峰禅室》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葆光
人物简介
张葆光字仲子号竹轩滁州人,嘉庆岁贡,著《琅琊山人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希圆晚唐 ? — 895年4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姑苏张氏。
族世富豪。
独谢去。
从空寂法。
既具戒。
即隶业经论。
久之时辈推以演导。
光启中
徐约叛。
别遣孙儒
略地吴会
自通玄寺。
附舶泛海。
甬东
会稽之宝林山寺。
性恬静。
多事禅燕。
人莫足以窥其际。
景福中
就寺演畅。
每劝学者。
急脩上生业。
且曰。
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著玄中钞数卷。
小房当琅邪绝顶。
故老传云。
山从琅邪台飞来。
由是得名。
即宝林也。
山有井水。
以时盈缩。
大江潮候。
或以为禹治水至浙。
锁其怪物蛆者。
于此蛆形如鳗黧。
双耳而苍黄色。
上缘竹木
必风雨。
常往来寺之沟渠中。
人狎之无所惧。
握则跳梁。
如怒状。
尤多见于所居房。
为授归戒。
故终世。
未尝致暴风雨。
乾宁二年四月一日
方讲。
屹然坐逝于法座。
阇维收设利七百馀粒。
既瘗而还。
常住置祭于门以待。
见或茜袍象笏。
而跪拜者。
顷焉而没。
竟不知谁氏。
释希圆
姓张氏
姑苏人也。
宗亲豪富。
而独舍家从登戒法
便游讲肆。
不滞一方。
勤修三学
良深岁稔尤至博通。
时推俊迈因命讲训。
光启中徐约军乱。
孙儒略地吴苑俶扰。
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甬东
其估客偕越人也。
笃重于召居会稽宝林山寺。
形虽ㄠ么性且强干。
与时寡合多事宴默。
或问之。
则曰。
吾逍遥乎无形之场。
同师子游戏耳。
景福中于山寺演畅经论。
同声相应求者至。
乃著玄中钞数卷。
皆当义妙辞也。
恒劝人急修上生之业。
且曰。
非知之难行之为难。
汝曹勉旃。
六时礼忏未尝少缺。
居小房即琅琊山顶是山也。
传云。
琅琊台飞来此处。
先是屠坊故皆镇于其下。
山之家有井。
井有鳗鯠焉。
水有应缩应大江之潮候。
甚多灵怪。
一云。
此处禹锁浙江蛟蜃之属。
其名曰蛆。
蛆有双耳其色苍黄。
或缘竹木必风雨至矣。
今或出石窍入僧居沟渠中。
见人不惊。
握则跳梁如怒状。
唯遍入房。
手执宛转屑就。
乃为之受归戒。
令勿作风雹之妖。
终而多暴风雨也。
之修习愿见弥勒。
一日讲次屹然坐终于座。
时众闻异香裛孴天乐铮鏦。
或绝或连七日后已。
此真上生之證欤。
乾宁二年四月也。
还山之日僧众置祭于寺门。
无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怆然。
𢠵恍之间杳无踪迹。
众莫能测焉。
荼毗收舍利七百馀粒。
四明人赍往新罗国矣。
姓张
姑苏人
宗亲豪富。
而独舍家。
从登戒法
便游讲肆。
不滞一方。
勤修三学
时推俊迈。
光启中
会稽宝林山寺。
与时寡合。
或问之。
曰吾逍遥乎无形之场。
同师子游戏耳。
景福中。
于山寺演畅经论。
著玄中钞数卷。
劝人急修上生之业。
且曰。
非知之难。
行之为难。
六时礼忏。
未尝少缺。
居小房。
琅琊山顶。
是山也。
传云从琅琊台飞来。
此处先是屠坊。
故皆镇于其下。
山之家有井。
甚多灵怪。
一云此处禹锁。
浙江蛟蜃之属。
其名曰蛆。
蛆有双耳。
其色苍黄。
或缘竹木
必风雨至。
或出石窍。
入僧居。
沟渠中见人不惊。
握则跳梁如怒状。
唯遍入房。
手执宛转屑就。
乃为之受归戒。
令勿作风雹之妖。
终。
而多暴风雨也。
之修习。
愿见弥勒。
一日讲次。
屹然坐。
终于座。
时众闻异香天乐。
七日后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